目的地搜索
对外交流
当前位置: 首页 >> 对外交流 >> 社会服务 >> 正文
企业科技特派员-特别报道
2016-12-22 16:31  
深入企业扎根农村 科技特派员工作见成效

2010年,我校出台了《“科技特派员”实施办法》,在天津市率先启动“科技特派员”计划,从全校范围内选派优秀教师,派驻至天津市科技型创新企业担任科技特派员。

截止至目前,天津师大已经有60余人担任科技特派员,为企业、农村提供科技服务。

扎根农村,做农民朋友的“知心人”

经过多年探索,我校在科技特派员工作方面力求抓实抓细,做到出成绩、有特色,涌现出越来越多深入企业和农村,扎根在基层服务在第一线的优秀科技特派员。

刘丽丽是我校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从事微生物方面的研究已逾三十年。自2010年起开始担任科技特派员,刘丽丽将这项技术在农村和企业进行推广。在这期间,她总是不厌其烦地朝农村跑,蓟县、宝坻、宁河、大港、静海……几年时间里,天津市周边的区县农村,刘丽丽几乎都跑了个遍。

三九隆冬,刘丽丽穿着厚棉服蹲在蔬菜大棚地里查看生物肥料的施放效果;炎炎夏日,她来到臭气熏天、蚊蝇肆虐的养殖场手把手地教饲养员如何向禽畜粪便中投放除臭粉剂;收获时节,她访遍村里的果园向果农讲解为什么使用了化肥的土地会板结、为什么施了生物肥料的果树结出的果子特别有水果味儿……最终,新型生物肥料技术应用在天津市益利来养殖有限公司、肉鸡养殖合作社等52个养殖场,在20个企业建立了肥料生产线,2013年至2015年间累计产生经济效益达1亿元。在天津市汉邦植物保护剂有限责任公司,她帮助企业解决了技术问题,寻找优势科技资源,提升了产品竞争力,带来了新的经济效益。2015年刘丽丽获得天津市优秀科技特派员称号。

同样来自于我校生命科学学院的王振英教授也担任了多年的科技特派员工作,为天津市宝坻区开展科研服务。她首次发现一个新的抗白粉病基因,花了6年时间进行抗白粉病优质小麦“农大189”繁育与推广,与宝坻区科委农委、宝坻种子公司等单位开展合作,将具有低成本、高产量、抗病毒等优势的“农大189”优质小麦在农村进行推广,期间为农民增收达到1500余万元。

自2010年开始,王振英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也是津沽名优特产品之一宝坻“六瓣红”大蒜进行技术攻关,在蒜种快速繁殖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每年新春正月里是大蒜的种植关键期,由于试管苗移栽大田的操作过程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王振英年年都要到“六瓣红”主要产区宝坻区林亭口镇去,在田间地头和农民们吃住在一起,手把手地指导蒜农们播种。而每年的收获季节恰是炎热的六月,王振英又马不停蹄地赶着去看看今年的收成情况,即使是农闲时节,王振英也没有歇着,她作为专家参与到宝坻区为蒜农们组织的各种培训、讲座中,将科技服务真正带到农民身边。“我有一种‘做农’的情怀,为农村增收创造经济价值是一方面,能够为我们国家特色的农作物品种资源保留下来并有所创新,也是我在科技特派员工作中最大的收获。”王振英说。

深入企业,做企业发展的“助推器”

除了深入农村基层一线开展科技服务外,我校的科技特派员还活跃在天津市多个行业的科技创新型企业中。

化学学院的青年教师刘巨艳已经有近6年的科技特派员经历,先后为路得建材企业、天津卓豪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天津蓝巢电力检修有限公司等企业服务。回忆起自己进驻的第一个企业路得建材集团,刘老师印象颇深。“第一个项目就把我难住了,那是我从未涉足过的领域。”但刘老师没有放弃,他花了十个月的时间,从一点点查阅相关文献,到虚心请教天津第一塑料制造厂的老工程师,具有创新性的油性聚氨酯防水材料终于被刘老师研发出来,并快速投入到批量生产中,使得企业获利颇丰,企业负责人也对刘老师刮目相看,交给了他更多更重要的项目。同时在服务企业的过程中,刘老师发挥了科技特派员的桥梁纽带作用,促成了企业与学院的对接,开展了多项院企合作。2016年,为培养适应现代能源动力技术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让学生尽早接触有关能源、动力类企业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在刘老师的协调下,天津师范大学和天津蓝巢电力检修有限公司建立校企合作项目,双方本着共同发展、互惠互利的原则,从长远的战略意义出发进行全方位合作,共建“天津师范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实践教育基地”。

在天津绿茵景观生态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担任科技特派员的孟伟庆是我校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的一名老师。任职不到两年时间,他已经帮助该企业获批了天津市景观生态修复企业重点实验室的项目。企业缺少科研人员是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孟老师便从各个高校中找寻专业的科研团队。在他的努力下,企业引进了由一名博士及多名硕士组成的科研团队,帮助企业进行科研研发。在此基础上,他建立了科研管理制度,制定了研发战略,使企业的发展有了质的飞跃。在孟老师进驻企业前,该企业涉及领域仅为园林绿化方面,但孟老师带领科研团队为企业制定更科学、更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发展策略以及实践方案,让企业将环境保护、科学性绿化的内容纳入到企业发展战略中。“我希望可以通过帮助企业发展,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为环境保护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孟老师坦言这是自己选择做科技特派员的初衷。今年,他申请的项目“生态文明背景下城市绿地建设的关键技术研究”已经通过审批,他希望接下来可以继续进行理论研究,将其付诸于实践,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科研实践能力。

“这就是非常生动的教学案例。”指着手机屏幕上自己团队研发的App“我的医疗”,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的孙德兵老师说到。作为科技特派员中的一名,孙老师被派驻进入天津迈沃医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第一家基于互联网的按照疾病社群进行实时信息交互和分享的医疗社群平台,“我的医疗”App正是他与企业一起联合研发的成果。在企业里,孙老师负责公司产品线的规划、技术路线以及架构的设计。除了帮助企业员工弥补知识储备上出现的不足,还需要考虑人员管理、技术操作、实际生产等问题。他也坦言参加科技特派员的工作,对自己科研工作也有所帮助。“我现阶段的科研项目,由于在最初的研究和选题上缺少市场方面的人员参加,对市场需求因素考虑较少,选题往往偏重技术与理论,造成科研与市场脱节。”在参与公司的智能诊断项目研发过程中,他发现专家系统、神经网络、人工智能以及大数据应用在医疗诊断方面的实际应用需求,从而确定自己在相关领域的具体研究方向。

保障有力,科技特派员工作扎实推进

多年来,我校的科技特派员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针对行业重大共性技术问题,整合学校科技优势资源,与企业开展联合攻关,近三年共转化科技成果7项,解决技术难题32项,开发“杀手锏”产品 9个,协助申请专利 7项;推动了校企共建联合研发平台,探索了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其中搭建创新平台9个,制定发展战略12项,对学校的人才培养、企业的人才引进等工作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取得这些突出成绩的背后,是我校上下联动,全力保障科技特派员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主要从机构建设和制度建设两大方面着手,为特派员提供服务、搭建平台。

科技处处长王中良说:“与其他兄弟高校相比,我们学校理科体量较小,且主要以基础学科为主,应用技术研究相对基础薄弱,理科教师队伍也相对较少,在这种条件下,学校想方设法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积极推进科技特派员工作,不仅实现了科技服务社会,对学校应用型学科建设、应用人才培养等也在一定程度上积极的作用。”

在机构建设上,学校于2013年成立了“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作为科技特派员在企业开展科技服务期间进行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目前已有多名科技特派员老师通过该中心与企业签订成果转化协议。同时,经过近两年的初步建设,我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获得了天津市科委批准的资助经费达150万元的天津市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建设项目,为后续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制度建设上,除了已经出台的《我校科技特派员计划实施办法》,明确了对科技特派员的教学、科研工作量减免政策和交通补贴办法等,学校修改了职称评定办法,专门设定了应用型职称的评定办法;在课题管理办法中规定了横向课题与纵向课题等同的当量关系,在职称评定和科研工作量考核中横向课题具有国家级、省部级等衡量级别;鼓励教师创业,专门出台文件以知识产权入股的方式与教师合办企业,实现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专门设置了应用型项目培育基金,暨“我校应用开发基金”,在课题结题的要求中明确规定要与企业产业化研究对接,从而使实验室研究成果更有针对性;出台了《我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激励科研人员将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保证了科研人员在担任科技特派员期间科技成果转化收益,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

关闭窗口

版权归天津师范大学所有